你有没有发现,最近几年不管看日本动画还是国产动画,满眼都是——3D。
不管是全3D制作的整部动画,还是夹杂着3D场景和建模的人物走动,甚至连一些看起来“2D风格”的作品,其实本质上早就变成了“3D渲染2D”那一挂。
日本动画方面,从早期为了节省人力偷偷用3D,到现在每季度都有整部3DCG动画登场。而国产动画更是一路高歌,早在《画江湖之不良人》大火的那几年,就已经能看到苗头了。到了后面,3D国漫几乎彻底占领市场,而真正的2D作品,已经少得可怜,只能用“苟延残喘”来形容。
但你有没有想过:为什么我们看3D动画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?
日本漫画家万乘大智的一席话,道出了真相:
“现在的动画场景,很多都会用全电脑制作了吧。但我想说的是,传统手绘动画的魅力,不是老古董们常说的『以前比较好』,而是画面中那些肉眼观察+人手描绘的温度,是电脑再精确也模仿不来的。”
“那种看得出人味的虚构,反而比3D做得更帅。”
这不是一句简单的“情怀使然”,而是艺术本质上的差异。3D的优点是精准,但它的缺点也正是太精准了。当你需要夸张、需要崩坏、需要视觉上的张力时,3D会变得非常“束手束脚”,反而是手绘动画那种“不完美的歪斜”,能带来真正的冲击力。
从初代《机动战士高达》的经典战斗场景,到《EVA》那种崩坏极致的打斗张力,再到《攻壳机动队》《红辣椒》里那些无法用现实模拟的幻觉世界,全都依赖手绘的夸张与变形,才能传达情绪。
有人说:“静止画还行,一动起来,3D动画的动作和透视就会开始怪怪的。”
也有人说:“机器人战斗用3D,看起来就像是冷冰冰的模型剧,完全没有灵魂。”
还有人感慨:“我超喜欢吉翁克那一幕!那种用铅笔描出阴影、手臂挥动、强烈透视的震撼感,3D完全复制不了。”
国产动画更是从2D走向3D的“转身时代”
其实在2015年前后,当时若森出品的《画江湖》系列突然走红,让很多制作方开始意识到:
用3D成本更低(长期来看)
工业化流程更稳定
商业化更好落地(尤其适合武侠、玄幻类)
于是,2D国漫开始大幅减少,像《十万个冷笑话》《大护法》这样坚持2D风格的作品,慢慢被边缘化。而市场上爆红的,几乎清一色是《秦时明月》《斗罗大陆》《凡人修仙传》《吞噬星空》这类全3D国漫。
在国产动画这条赛道上,“2D”几乎成了一种不被投资方看好的非主流手法。
当然然我们得承认,3D动画并不是没有表现力。它完全可以通过“人为打破精确”的方式,做出像手绘一样的透视扭曲、动作张力,甚至能更精确地还原现实——只要你愿意花人力去做。
事实上,现在已经有不少国产3D作品开始使用真人特技演员动捕(Motion Capture),让角色的动作更自然,神态更真实。你在《灵笼》《雾山五行》《镖人》这些新一代作品中,就能明显看到3D动画的表现力在进化。
但问题是,一些3D国漫不是“做不到”,而是“故意不去做”。
为了降低成本、赶工期,很多制作组选择用最节省人工的方式做3D动画。
于是我们看到的不是“3D表现力”,而是“3D敷衍力”。
所以我们不是在反对3D。
我们也不是非要捧老踩新。
但就像万乘大智说的——我们怀念的不是“过去”,而是那些人画出来的画,有灵魂,有温度,有情绪的画面。
如果3D动画也能掌握这些能力,那自然最好。但当下的3D国漫,挺多依然停留在“精准还原”“建模渲染”“武打炫技”的阶段,真正“动人”的作品,还是太少了。
你还能想起第一次被一帧画感动到的动画吗?
那不是建模,那是人画出来的感情。